新闻动态
德阳历史概述丨第五期内容:隋唐五代时期_绵竹_益州_汉州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7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隋文帝开皇年间,废广汉郡入益州,炀帝大业初改益州为蜀郡。隋代的雒县,包括了北周时期的雒县、方亭(什邡)县、南阴平县、怀中县等,属益州(蜀郡)。开皇十八年(598),一度将雒县改名绵竹,大业初又复名雒。雒县之所以改名绵竹,是因合并了南阴平县(含古绵竹县)。

隋开皇初,废晋熙郡为县,阳泉废入晋熙县,并徙治晋熙郡城(今绵竹城区),属益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),改晋熙县为孝水县,“境有孝子姜诗泉,故取为名”。隋文帝仁寿三年(603),分九陇、郫、孝水为濛州,至隋炀帝大业初州废。原雒县弃用绵竹之名后,大业二年(606),改孝水县为绵竹县,属蜀郡,其后绵竹之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
隋代,今中江地区主要包括玄武县、飞乌县。开皇初,废玄武郡,五城县属益州,开皇三年(583)改五城为玄武县,因玄武山为名。开皇中期,在今三台郪江置飞乌县,取飞乌山为名,辖中江县东南仓山、广福一带。隋文帝仁寿年间置凯州,“仁寿三年(603),分玄武、绵竹(雒改名绵竹时期,包括今广汉、什邡、旌阳区)、金渊(避李渊讳,后改金水,今金堂)、飞乌四县为凯州”,治地在玄武县,至隋炀帝大业初废凯州。废凯州后,雒县(大业初绵竹复名雒)、玄武县改属蜀郡,飞乌改属新城郡。

隋文帝开皇初,废万安郡,万安县属潼州。开皇五年(585),改潼州置绵州,万安县等属绵州。隋炀帝大业初,改绵州为金山郡,万安县等属金山郡。

展开剩余73%

唐武德元年(618),蜀郡改称益州,领成都、雒、玄武、绵竹等县。金山郡复为绵州,万安县属绵州;新城郡改称梓州,飞乌县属梓州。北周,南阴平县(含古绵竹)和方亭(什邡)相继废入雒县,唐武德二年(619)、三年(620),先后析雒复置什邡、改置德阳。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,只是原名已不可再用,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。德阳建县既不是新建县,也不能称为复置,故《大清一统志》称“改置德阳县”。武德三年(620),玄武县由益州改属梓州。同年,分益州复置濛州,辖九陇、绵竹、导江三县。贞观元年(627),李世民“始命并省,又因山川形便,分天下为十道”,巴蜀地区剑阁以南为剑南道,嘉陵江以东为山南道。贞观二年(628),废濛州入益州,绵竹复属益州。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(648),飞乌县移治今中江仓山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),在今中江县广福镇设铜监署,置官采铜、铸钱。高宗仪凤元年(676),废铜监署。调露元年(679),析郪、飞乌县置铜山县,治原铜监署。今中江地区玄武、铜山、飞乌三县并立,均属梓州(梓潼郡)。

垂拱二年(686),又析益州置汉州,取北朝广汉郡末字为名,是为汉州州名之始。汉州辖雒、德阳、什邡、绵竹、金堂五县,州治雒县,基本承继了成汉以来的广汉郡辖区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),将全国分为十五道,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(治襄州,今湖北襄阳)、山南西道(治梁州,今陕西汉中)。肃宗至德二年(757),分剑南道为剑南东川(治梓州,今三台县)、剑南西川(治益州,今成都)。川指“平川广野”,岷江流域属西川,沱江流域以东属东川,唐人把剑南东川、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并称为“剑南三川”。天宝元年(742),唐玄宗改州为郡,汉州改称德阳郡,梓州改称梓潼郡,绵州改称巴西郡,郡治及辖县仍旧,属剑南道。乾元元年(758),唐肃宗又将郡更名为州,德阳郡复称汉州,巴西郡复称绵州,梓潼郡复称梓州。“改郡为州”后,唐宋地理志籍多以州郡名并存,如汉州(德阳郡)。唐代飞乌移治仓山,调露元年(679)又置铜山县,属梓潼郡(梓州)。天宝元年(742),万安县因与岭南道万安郡重名,改万安为罗江,是为罗江县名之始,隶属绵州(巴西郡)。从唐初析雒复置什邡、改置德阳到汉州的建立,基本奠定了今德阳政区建置的雏形。

唐代之后,剑南地区先后经历前蜀(907—925)、后唐(925—934)、后蜀(934—966)统治,今德阳地区政区建置基本沿用唐制,汉州领雒、什邡(通计)、绵竹、德阳、金堂五县,罗江县属绵州,玄武、飞乌、铜山三县属梓州。永平二年(912),前蜀王建将什邡县改名通计县,历7年王衍时复名什邡。

唐代“量户口定州县等第”,将全国各州县分为赤、畿、望、紧、上、中、中下、下各级,汉州(德阳郡)为上州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,雒县于开元四年(716)、什邡于贞元二年(786)升为“望县”,德阳、绵竹于贞元五年(789)升为“紧县”,绵州罗江于元和六年(811)升为“上县”。此外,梓州(梓潼郡)的玄武、飞乌为“上”县,铜山为“中”县。

从“贞观之治”到“开元盛世”,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剑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,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。汉州建立以后,唐玄宗天宝年间,汉州户数、人口分别位居巴蜀地区第二、第四,是整个剑南道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,汉州成为朝廷税赋重要来源地之一。唐代地方官吏非常重视水利,先后兴修罗江县芒江堰、杨村堰和雒县堤堰等,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和农业的发展,汉州成为剑南地区重要粮食产区。汉州手工业发达,不仅向朝廷上贡“交梭、罗”等众多丝织品,还生产名茶“汉州杨村茶”、名酒“剑南烧春”和鹅黄酒。“剑南烧春”名扬天下,作为宫廷御酒被载入史册,成为全国名酒。鹅黄酒则产于汉州雒城,又名鹅儿酒、鹅稚酒,杜甫作《舟前小鹅儿》让鹅黄酒享誉一时。德阳盐业、矿业的发展也引人瞩目,罗江、飞乌、玄武等地还开凿了诸多盐井,中江铜山因产铜而闻名,而置铜山县。唐代地方官学、私学不断发展,王勃、杜甫等在德阳留下大量作品,巴蜀文化得到长足进步,文学家符载、画家姜道隐等都出生于德阳。佛教、道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有著名宗教人士王玄览、马祖道一等,各地大量兴建庙观,又雕琢了大量摩崖造像。

发布于:北京市